Lesson 23 董其昌《岳阳楼记》

董其昌(1555--1636),字玄宰,又名思白,别号香光居士,思翁,谥文敏,据《董氏族谱》资料记载,董其昌先世祖籍为河南开封人,远祖曾经是官员,北宋灭亡时,董其昌的先祖随从高宗皇帝南下到达江南,而后移居到松江府郡县华亭县。其诞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正月十九日,逝世于崇祯九年。

董其昌(1555--1636),字玄宰,又名思白,别号香光居士,思翁,谥文敏,据《董氏族谱》资料记载,董其昌先世祖籍为河南开封人,远祖曾经是官员,北宋灭亡时,董其昌的先祖随从高宗皇帝南下到达江南,而后移居到松江府郡县华亭县。其诞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正月十九日,逝世于崇祯九年。

根据李绍文在《云间杂识》中记载,“董思白为诸生时,瘠田仅二十亩,区人亦令明役,致弃家远遁,后登翰苑,且别其籍,不敢认为上海人。”由此可知,董家到董其昌这一代时家境并不富裕,只有瘠田二十亩,勉强维持生活,后来为了逃重役,更改了籍贯,不敢承认自己是上海人。尽管当时董其昌的家庭条件一般,但是其幼年依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。董其昌的父亲董汉儒,字子策,号白斋,是一位屡试不第的生员,经常在枕边对其口传经义。据《上海县志》卷十三:“(董其昌)父汉儒,耿介力学,其昌自外塾归,汉儒夜从枕上口授经义。”董其昌从小好学,专心研究经史与八股文,一心想重辉门庭,参加科举入仕的道路。
董其昌的科举道路十分坎坷,屡受挫折。隆庆五年辛未,十七岁的董其昌参加松江府考试,县令衷贞吉认为董其昌的书法不如族侄董传绪写得好,而被排名第二,对其打击很大,自此发奋学习书法,以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《多宝塔帖》为宗,随后又学魏晋,以钟繇、王羲之为宗。考试失利之后,董其昌认识了许多松江的乡宦们,并且与他们来往频繁,得到了当地文绅们的帮助。董其昌先后从学于莫如忠、陆树声家中,跟从两位前辈学习期间也看到许多名家作品真迹,从中得到了良好的教育。万历七年乙卯和万历十三年乙酉,其去南京参加两次考试,但最后成绩都是名落孙山。
在经过两次考试失败之后,董文敏对待考试的态度认真了许多,功夫不负有心人,终于在万历十六年秋天,完成了从白衣寒士到举人的身份转变,开始了他此后几十年的官员生活。
明末政治环境十分不稳定,朝廷极度黑暗,昏君无能,奸佼之臣肆意妄为,忠良之臣屡遭迫害,加上宦官独霸权利,东林党与阉党斗争日益剧烈,举国上下,暗无天日,人心惶惶。在这严酷的政治环境之中,董文敏心里也感到十分不安,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思维,总能化险为夷,屡次隐居于乡里,安然度过弹劾,而又一次次死灰复燃,扶摇直上。
崇祯七年才得到皇帝的恩准,以八十岁高龄致仕之后真正的告老还乡,安度晚年。崇祯九年八月病逝。翌年,明代政府赋予其为太子太傅。同年玄月,南京明福王政权加以谥号“文敏”。董文敏的代表作颇多,主要有《画禅室随笔》、《容台文集》、《容台别集》、《容台诗集》等。
董其昌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,综合了晋、唐、宋、元各家的风格特点,自成一体,其书风飘逸空灵,风华自足;笔画圆劲秀逸,平淡古朴,用笔精到,始终保持正锋,少有堰笔或拙滞之笔,笔致轻捷;在章法上学习杨凝式,散中错落,井然有致;分行布局,疏朗匀称,力追古法;用墨则枯湿浓淡,尽得其妙。董其昌书迹,飘逸空灵,立意高远,张弛有度,较典型地显示出文人的闲情逸趣和灵气才思。

高清原图下载链接地址:董其昌 岳阳楼记